近期各地景區開始逐步恢復開放,文旅部也發布了《旅游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》,指導各地旅游景區穩步做好恢復開放。實際上,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,暫停開放的目的地及景區也和其他旅游業態一樣,承受著運營中止的沖擊以及春節籌備“付之東流” 的損失。尤其對于旅游目的地來說,損失的是春節旅游高峰期間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一系列活動的消費收入和運營成本。
近日,中青旅聯科執行總經理葛磊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疫情讓很多目的地經營者重新思考自身定位,并且已經開始籌劃市場恢復后的營銷計劃。葛磊建議,目的地及景區做營銷一定要看好時機,強化安全保障準備,注重線上渠道,推出依托民俗資源的節慶活動,同時打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高質量產品,提升目的地消費者的忠誠度。
葛 磊 ,中青旅聯科執行總經理
中國旅游協會旅游營銷分會副會長,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,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客座教授、碩士生導師。黑龍江、內蒙古、山西、新疆、沈陽、西安、濟寧、延邊、黔南、撫順、鄂爾多斯、齊齊哈爾等國內三十余省市旅游發展顧問。曾當選北京、倫敦兩屆奧運會火炬手;2018年度亞洲旅游紅珊瑚獎年度營銷人物。
雖然旅游業務“休克”了,但旅游從業者沒有
Q:疫情發生至今,你的直觀感受是什么?
葛磊:疫情對于整個旅游市場的沖擊是全方位的,旅游行業因疫情進入了一段突發的“休克期”。旅行社、OTA、酒店、景區以及季節性的滑雪場等業態都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,沒有任何旅游從業者可以置身事外。
同時我也看到旅游業在此次疫情中展現出了行業擔當,比如響應國家政策及時中止經營,承擔了大量的隱性損失,如活動前期的籌備,退團退訂的損失等。
Q:你身邊的旅游從業者的反應如何?
葛磊:旅游業務雖然“休克”了,但旅游從業者并沒有“休克”,而是開始了非常積極的自救。旅游業本身是一個彈性和韌性很強的行業,從業者的靈活度也很強。除了旅游圈大規模的線上培訓,我最近發現,很多導游、領隊在朋友圈售賣土特產等旅游商品,“網絡帶貨”成為風潮,我覺得這是旅游從業者利用網絡平臺積極自救的一種方式。
把目的地優質的土特產分享給消費者,也是讓消費與目的地建立連接,實質上也是旅游從業者作為“旅游顧問”角色的一種延伸。“網絡帶貨”也正在成為旅游業的新趨勢——傳統上,無論電視還是互聯網的“帶貨”效果其實并不好,但現在隨著旅游產品標準化程度的提升、出境旅游的多出發日期可選以及一些低客單價周邊旅游產品的出現,可以預判旅游行業的“網絡帶貨”會成為一個新潮流。
Q:疫情給目的地、景區帶來了多大的影響?
葛磊:大家直觀感受上,旅游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企業是旅行社、OTA,因為他們是最直接和消費者的旅游服務產生關聯的,但實際上目的地和景區的損失同樣是非常巨大的。首先是損失了春節旅游高峰的收入,尤其是對于目的地來說,旅游的消費并不只是針對旅游企業的消費,旅游消費的重要特征是包容性、開放性和帶動性,一個旅游者到一個目的地,他要進行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的全鏈條消費,所以對于目的地來說,損失的是旅游和相關服務業的綜合收入。
其次,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,無論是旅游目的地還是景區,都準備了非常豐富的節慶活動,比如廟會、燈會等,這些活動的前期籌備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。受疫情影響,各類活動緊急叫停,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。
Q:疫情中哪些景區企業尤其值得關注?
葛磊:除了一些中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,持有重資產的企業壓力也很大。旅游投資是長線投資,回報周期也比較長,并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,所以對于一些持有重資產的企業,比如投資大型度假區、大型景區的企業,面臨的不只是收入驟降的問題,還有更核心的貸款壓力、資金周轉,以及景區、度假區、酒店、餐廳、娛樂等多種業態帶來的成本壓力。所以要重點對這些企業進行扶持,維持其生存,否則會影響到整個文旅行業未來的投資信心。
Q:目的地及景區在疫情中該如何為市場重啟做準備?
葛磊:疫情給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戰略冷靜期。旅游在中國的發展一直是相對粗放的,旅游經營有一定的慣性思維,比如價格競爭、資源壟斷等,造成了整個旅游產品的供給良莠不齊。疫情的發生,會讓一些核心能力不強的企業率先退出市場。所以這段戰略冷靜期,也促使很多目的地旅游的經營者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,增強自身的經營能力、產品迭代能力、營銷能力。當然不能只思考,更多的是要行動起來為市場重啟做好準備,去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、強化市場恢復期的安全保障準備,并且做好營銷方面的籌劃。
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項準備是安全方面的準備。根據之前的經驗來看,疫情之后的旅游市場不會立刻全面重啟,一般會有一段消費者恢復出游信心的時間,在這個階段,安全就是消費者做出游決策的關鍵,所以目的地和景區一定要準備好一系列具體的安全保障措施,向市場釋放安全的信號,修復游客的信心。
以最悲觀的心態來應對運營,以最樂觀的心態來備戰營銷
Q:目前目的地及景區該如何做好旅游營銷?
葛磊:首先對營銷時機的預判不要過早過急,目前疫情防控還在關鍵階段,還不是做旅游營銷的好時機,即便疫情解除了,也需要一段“打掃戰場”的時間,但是營銷的籌劃要盡早。我的觀點是,要以最悲觀的心態來應對運營,以最樂觀的心態來備戰營銷。在市場逆境中,營銷的價值更加被看重。
關于疫情后的旅游營銷:
一、關注近程旅游市場的重啟
目前疫情解除沒有時間表,大家對中長線旅游還沒有具體計劃,疫情解除后,最先啟動的一般是本地市場的消費,比如周末說走就走的周邊游,所以近程市場是疫情后旅游營銷重啟的關鍵市場。
二、活動營銷比打折優惠更重要
當年“非典”之后,很多地方的市場啟動是靠低價營銷,但如今的市場格局和17年前有很大不同,旅游的消費觀念和旅游的產品形態都改變很大。我建議不要再用低價去重啟市場,旅游企業本身在疫情中的損失就非常大,低價賺不到錢,反而會進一步誘導價格競爭,帶來低質量的市場復蘇。目的地和景區應該把自身的注意力放在活動的打造上,在沒有辦法立刻進行硬件改造的情況下,活動是提升旅游體驗一個最有效的方法。
如果疫情控制順利,預計五六月份為旅游市場重啟時間,各個目的地及景區可以打造一些依托自然資源的戶外活動、依托民俗資源的節慶活動。為什么要做民俗活動?因為今年春節、元宵節大家都沒能好好過節,心里是有遺憾的,所以多做一些和傳統有關的民俗活動,可以彌補大家的一些遺憾。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做成大規模的聚集活動,而是做成小規模、多批次、游客可參與的活動。
三、重視新媒體傳播渠道
此次疫情中大家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新媒體,這也是在疫情中逆勢增長的一個板塊。疫情之后,新媒體也就構建了更大的用戶群和更強的用戶黏性,所以我認為目的地景區要把線上的營銷、線上的溝通傳播當成主陣地。比如“云旅游”,其實本質上是一種營銷方式。
Q:上述旅游營銷是否應該分階段進行?
葛磊:建議將整個營銷過程分成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重點。
第一階段:蓄勢
即疫情出現重大拐點的時候,整個社會進入比較樂觀的狀態當中,這時候可以跟消費者做一些線上渠道的溝通,提升消費者對旅游的期待。
第二階段:重啟
如果疫情控制順利的話,我們可以把五六月份預設為重啟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一方面依托生態資源策劃“健康旅游月”之類的活動,另一方面,依托文化資源舉辦一些小規模、體驗式的民俗活動;此外,要善用名人效應,主動釋放安全信號。這個時期的重點也是在于本地消費的率先覺醒。
第三階段:復蘇
整個下半年,建議不要追求低質量的復蘇,要追求高質量的轉型,重點在于聚焦細分客群,進行精準營銷,比如親子、研學、康養、會展等。在營銷中,要注意不要只是用一些非常泛化的口號去做營銷,而是需要去跟消費者真正做情感上的交流,喚醒游客的認同感,給他匹配高品質的、適合他的產品。
Q:符合疫情后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是什么樣的?
葛磊:疫情在給旅游市場帶來沖擊的同時,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機會。首先是自然旅游在疫情后會大受歡迎,居家抗疫讓大家更渴望到開闊明朗的地方呼吸新鮮空氣,海洋、山地、草原、沙漠等自然類型的景區在這方面會有很大的機會,基于自然資源的戶外運動、養生旅游等也是重要的發展趨勢;第二是陪伴式旅游,比如親子游、家庭游、情侶游等,疫情的發生其實也讓大家更加關注家人和對至親的陪伴,并且我認為這不是短期的趨勢,而是長期的趨勢。第三個是康養旅游,康養旅游在近幾年發展迅猛,不僅是要有好山好水,還要有綜合配套,營造好的生活氛圍。
Q:疫情對市場格局和行業趨勢有什么影響?
葛磊:我認為疫情對旅游行業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。第一,推動了旅游行業的洗牌,一些中小微企業、劣質企業、偽旅游企業進一步退出市場,旅游市場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。第二,推動行業升級,品質旅游的時代一定到來,人們對于旅游產品的訴求不斷提高,尤其是個性化旅游、體驗性旅游,人們到一個目的地,已經不只是為了看,而是希望能夠體驗,通過民俗、文創、科技等打造體驗經濟。同時,未來的旅游也會是產業融合的時代,旅游會和地產、金融、養老、教育等多個產業融合。第三,推動了行業價值觀的改變,從傳統的倚重資源,到真正的“以人為本”。把人的需求作為旅游產品創新的根本驅動力,把人的體驗作為旅游產品成功與否的標準。
對于目的地而言,不僅要提供優質的市場化產品,還要強化對消費者的綜合服務、公共服務,“一錘子買賣”的時代過去了,目的地也需要打造消費者的忠誠度,讓旅游目的地成為更多人的“第二個家”。